1. 病因与危险因素
- 肾前性因素:如肾血流量急剧下降(严重脱水、大手术、心力衰竭等)、肾毒性药物(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造影剂等)或感染。
- 肾性因素:包括急性肾小管坏死(最常见)、肾小球肾炎、肾血管疾病等。
- 肾后性因素:如尿路梗阻(结石、肿瘤、前列腺增生等)。
- 危险因素:高龄、慢性肾脏病、高血压、糖尿病、多器官功能衰竭等。
2. 症状表现
- 早期症状:尿量减少(少尿或无尿)、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
- 进展期症状:水肿、高血压、呼吸困难、意识模糊甚至昏迷。
- 并发症:高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3. 治疗与预防
- 治疗原则:
- 调节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控制氮质血症。
- 针对病因治疗(如解除尿路梗阻、停用肾毒性药物)。
- 必要时进行肾脏替代治疗(透析)。
- 预防措施:
- 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原发病。
- 避免滥用药物,尤其是肾毒性药物。
- 定期监测肾功能,尤其是老年患者。
4. 疾病特点
- 老年人因肾脏储备功能下降、合并症多,急性肾损伤发病率高(占57.8%),死亡率可达33.33%。
- 病程通常分为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但部分患者可能表现为非少尿型。
若老年人出现不明原因的尿量减少、水肿或意识改变,应及时就医排查急性肾功能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