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病因与发病机制
- 目前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以下因素相关:
- 内皮功能障碍:冠状动脉微循环的血管舒张功能受损,导致心肌供血不足。
- 交感神经敏感性增高:对交感神经刺激的反应过度,引发冠脉异常收缩。
- 痛觉异常:部分患者可能因痛觉过敏出现胸痛,但无明确心肌缺血。
2. 临床表现
- 主要症状:
- 胸痛特点:多为劳力后诱发,可表现为压榨样、紧缩样疼痛,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含服硝酸甘油常无效。
- 发作形式:既可呈稳定性心绞痛,也可表现为不稳定性或静息性胸痛。
- 伴随症状:
- 约2/3患者因长期胸痛出现焦虑、抑郁等精神症状。
3. 诊断标准
- 核心依据:
- 典型胸痛症状 + 运动平板试验阳性(ST段压低)。
- 冠脉造影正常(排除大血管病变)。
- 辅助检查:
- 心电图(ECG):静息时多正常,发作时可能出现缺血性改变。
- 同位素心肌灌注显像:可发现节段性心肌灌注异常,辅助诊断。
4. 治疗与管理
- 药物治疗:
- 抗心绞痛药物:硝酸酯、钙拮抗剂(如维拉帕米)可能缓解部分症状,但疗效不稳定。
- 心理干预:对合并焦虑、抑郁者需心理疏导或抗抑郁治疗。
- 生活方式调整:
- 低盐低脂饮食、戒烟、适度运动等可降低发作风险。
5. 预后
- 多数患者预后良好,长期存活率高,但需注意频繁胸痛可能影响生活质量。
若出现类似症状,建议尽早就医完善检查,避免延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