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慢性肾小球肾炎是以病程超过1年的肾小球病变为基础,以蛋白尿、血尿、水肿、高血压为典型临床表现的慢性肾脏疾病。该病具有以下特征: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 原发性因素
部分由急性肾炎迁延不愈发展而来,也有患者无明显急性病史,病情隐匿进展。 - 继发性因素
可继发于过敏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 - 遗传性因素
与先天性肾脏疾病相关,如Alport综合征、多囊肾等。
二、临床表现
- 典型症状
- 水肿:晨起眼睑浮肿明显,活动后减轻,由肾脏水钠调节功能受损引起。
- 血尿:表现为肉眼可见的洗肉水样尿或镜下血尿(每高倍视野红细胞>1个)。
- 蛋白尿:尿液检查可见异常蛋白质排出。
- 高血压:伴随肾功能减退逐渐出现。
- 伴随症状
早期可有乏力、食欲减退,后期可能出现肾功能损害及贫血。
三、病理特点
- 肾小球结构改变
- 系膜基质增生,基底膜增厚,部分呈现“双轨征”。
- 肾小球硬化,毛细血管袢萎缩。
- 病程进展
缓慢进展至肾衰竭,需终身治疗以延缓肾功能恶化。
四、诊断与治疗
- 诊断依据
结合尿常规(蛋白尿、血尿)、肾功能测定及病史(病程>1年)综合判断。 - 治疗原则
- 控制症状:使用降压药(如卡托普利)减少蛋白尿,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抑制免疫反应。
- 保护肾功能:低盐低蛋白饮食,避免肾毒性药物,定期监测肾功能。
五、好发人群与预防
- 高发年龄:学龄儿童(6-9岁多见),与上呼吸道感染后免疫反应相关。
- 预防措施:积极控制感染,避免接触肾毒性物质,定期体检筛查尿常规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