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窄性心包炎的病因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具体如下:
一、感染性因素
- 结核感染
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是最常见的病因,多见于结核性心包炎未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彻底,导致心包增厚、纤维化甚至钙化。 - 化脓性细菌感染
急性细菌感染(如化脓性心包炎)未完全吸收可转变为慢性炎症,逐渐引发心包缩窄。 - 病毒或寄生虫感染
部分病例与病毒性心包炎、日本血吸虫或阿米巴原虫感染相关。
二、非感染性因素
- 手术或创伤
心脏手术、胸部外伤等直接损伤心包,诱发慢性炎症反应。 - 放射治疗
胸部肿瘤放疗后可能引起放射性心包炎,最终发展为缩窄性病变。 - 自身免疫性疾病
类风湿性病变、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免疫性疾病可导致心包积液吸收不良,形成纤维化粘连。 - 肿瘤相关因素
心脏原发或转移性肿瘤侵犯心包,或肿瘤治疗后并发症(如化疗、放疗)。 - 其他因素
包括尿毒症、代谢障碍、药物反应等,可能通过不同机制影响心包结构。
三、流行病学特点
在我国,结核性心包炎仍是缩窄性心包炎的主要病因;近年来,心脏术后并发症及放射性心包炎相关病例逐渐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