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消化道出血(Low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LGIB)是指发生在屈氏韧带以下消化道部分的出血,包括小肠、结肠和直肠。其病因多样,根据不同的病理机制可以大致分为几类:肠道原发疾病、全身性疾病以及一些特殊原因。
肠道原发疾病
-
肿瘤与息肉:这是引起下消化道出血的重要原因之一。恶性肿瘤如癌、类癌、恶性淋巴瘤、平滑肌肉瘤等;良性肿瘤如腺瘤性息肉,特别是大肠中常见的类型,以及幼年性息肉病等也可能引发出血。随着肿瘤的增长,它们可能会压迫局部组织及血管,导致组织坏死或血管破裂,从而引发出血。
-
炎症性病变:这类疾病包括感染性和非特异性炎症。例如肠结核、肠伤寒、菌痢及其他细菌性肠炎等感染性肠炎,还有阿米巴原虫、血吸虫等引起的寄生虫感染。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非特异性炎症也是常见原因。
-
血管病变:毛细血管扩张症、血管畸形、静脉曲张等都可能导致出血。尤其是血管畸形,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导致短时间内大量的出血。
-
肠壁结构性病变:憩室、肠重复畸形、肠套叠等结构上的异常同样可能成为出血的原因。
-
肛门病变:痔疮和肛裂是最常见的肛门疾病导致的下消化道出血。
全身性疾病
除了上述肠道本身的疾病外,一些全身性疾病也能累及肠道并导致出血。比如白血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尿毒症性肠炎等,这些疾病可能通过影响血液凝固功能或直接损害肠黏膜来引起出血。
特殊原因
还有一些较为特殊的因素也可能引起下消化道出血,比如腹部外伤或医源性损伤(如内镜检查时的意外损伤)、药物副作用(如长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可导致胃肠道黏膜损伤)、甚至是食物过敏或细菌感染(如食用未煮熟的海鲜后发生的感染)。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下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出血的速度和量。急性大量出血时,患者可能出现明显的便血情况,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失血性休克。而慢性少量出血则可能仅表现为隐匿性的贫血症状。为了明确出血的原因和部位,通常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检查,包括但不限于结肠镜检查、小肠镜检查、胶囊内镜、选择性动脉造影等。
治疗原则
治疗下消化道出血首先应针对病因进行处理。对于急性大量出血,首要任务是稳定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补充液体和电解质、输血等措施。在明确了出血的具体原因之后,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药物止血、内镜下止血或者手术治疗等方法。
下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复杂多样,涉及多种不同类型的疾病。准确识别出血的原因对于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当出现相关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并遵医嘱接受相应的检查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