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定义与病因
胃溃疡出血是由于胃黏膜下血管被溃疡侵蚀破坏引发的出血。长期胃溃疡会损伤胃黏膜血管,当溃疡加深或受到外界刺激(如辛辣饮食、压力等)时,可能引发血管破裂。
2. 典型症状
- 轻度出血:大便隐血试验阳性或黑便(柏油样便)。
- 重度出血:呕血(暗红色血液或咖啡渣样物)、便血,甚至休克(表现为头晕、心慌、出冷汗等)。
- 其他症状:上腹疼痛突然缓解(可能因血液中和胃酸)、乏力、贫血等。
3. 常见诱因
- 饮食刺激:辛辣食物、酒精、咖啡等会加重溃疡。
- 药物影响:长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或抗凝药。
- 其他因素:吸烟、精神压力、幽门螺杆菌感染等。
4. 诊断与治疗
- 诊断:通过胃镜检查可直接观察溃疡及出血部位,结合血常规、便常规等实验室检查。
- 治疗:
- 药物: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静脉滴注止血,口服凝血酶或中药辅助治疗。
- 内镜干预:胃镜下钛夹止血、组织胶注射等。
- 手术:若内科治疗无效或出血量大,需手术切除溃疡部位。
5. 预防与日常管理
- 饮食调整:避免辛辣刺激食物,选择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粥、蒸煮蔬菜)。
- 生活习惯:戒烟戒酒,规律作息,减轻压力。
- 定期复查:慢性胃溃疡患者需定期胃镜检查,监测病情变化。
6. 何时就医?
若出现呕血、黑便、持续上腹痛或休克症状,需立即就医。早期干预可降低并发症风险,改善预后。
胃溃疡出血需通过规范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有效控制,避免病情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