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早搏是一种常见的异位心律,以下是关于它的详细介绍:
- 定义:是指在规则的心脏节律基础上,异位起搏点发放冲动而提前发生的心脏搏动。
- 分类:按起源部位可分为房性早搏、房室交界性早搏和室性早搏。其中室性早搏最常见,房性早搏次之,窦性过早搏动罕见。按照发作频率可分为偶发早搏和频发早搏。频发早搏常呈联律出现,如二联律、三联律或四联律等。
- 病因
- 生理因素:早搏可发生于正常人,情绪激动、神经紧张、疲劳、消化不良、过度吸烟、饮酒或喝浓茶等均可引起发作。
- 疾病因素:心脏神经官能症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更易发生,如冠心病、心肌病、瓣膜性心脏病、二尖瓣脱垂、心力衰竭等。洋地黄、奎尼丁、三环类抗抑郁药中毒,低钾、低镁等电解质紊乱,以及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贫血等也可出现早搏。
- 医源性因素:心脏手术、心导管检查等可引起早搏。
- 症状:大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常见症状包括心悸、胸闷、失重感、心跳停搏感等。频发的早搏可因心输出量减少而导致乏力、头晕等症状,部分患者还可出现气促、出汗等供血不足的表现,也有患者因频繁发作的期前收缩而出现严重焦虑、失眠等不适。原有心脏病患者可因此而诱发或加重心绞痛、心力衰竭,甚至有发生猝死的风险。
- 检查
- 体格检查:听诊可发现心律不规则,早搏后有较长的代偿间歇,第一心音多增强,第二心音多减弱或消失。脉搏触诊可发现间歇脉搏缺如。
- 心电图检查:是主要的检查方式,包括常规心电图和 24 小时动态心电图。常规心电图可初步判断早搏的形态和起源部位,24 小时动态心电图用于评估早搏的数量、分布情况、与症状和自主神经张力变化的关联等。
-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了解有无贫血,甲状腺激素测定排查甲亢,电解质检测查看有无低钾、低镁等电解质紊乱。
- 影像学检查:超声心动图可评价心脏的结构及功能、瓣膜情况,了解有无器质性心脏病。冠状动脉造影可评估冠状动脉,有助于鉴别冠心病等疾病。心脏磁共振检查有助于诊断和治疗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疾病。
- 治疗
- 一般治疗:无器质性心脏病、无明显症状或症状轻微者,通常无需特殊治疗,去除诱因即可,如避免过度劳累、戒烟戒酒、避免饮用浓茶和咖啡等。
- 病因治疗:对于有器质性心脏病或合并有贫血、电解质紊乱和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疾病患者,应积极治疗原发基础疾病。
- 药物治疗:症状明显者,在病因治疗的基础上,可选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房性和房室交界性早搏大多选作用于心房和房室交界处的 Ⅰa、Ⅰc、Ⅱ、Ⅳ 类药,室性早搏则多选用作用于心室的 Ⅰ 类和 Ⅲ 类药。
- 手术治疗:对于少数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症状严重或有潜在致命危险的患者,可考虑行射频消融术等手术治疗。
大部分早搏患者的一般预后良好,但如果是频发的室性早搏,尤其是合并有器质性心脏病、电解质紊乱等情况时,需要密切关注,积极治疗,以降低猝死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