侏儒症是一种以生长发育障碍为主要特征的疾病,主要表现为身高显著低于同龄人正常水平。以下是关于该疾病的综合说明:
1. 定义与核心特征
- 侏儒症(又称矮小症)属于生长发育障碍性疾病,患者身高明显低于同种族、同性别、同年龄健康人群的平均身高(通常低于均值2个标准差或处于第3百分位数以下)。
- 其核心病因涉及生长激素分泌不足、基因异常或骨骼系统发育障碍,部分患者因下丘脑-垂体病变导致生长激素合成或作用异常。
2. 病因与分类
- 原发性侏儒症:多由基因突变或遗传缺陷引起,如生长激素基因异常或机体对生长激素不敏感。
- 继发性侏儒症:可继发于颅内肿瘤、感染、颅脑创伤,或长期使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等后天因素。
- 其他诱因:包括围产期缺氧、营养不良、先天性心脏病等。
3. 典型症状
- 身高异常:生长速度缓慢,成年后身高多不超过130厘米。
- 骨骼比例问题:可能出现四肢短小、头颅较大、胸廓狭窄或脊柱弯曲等骨骼发育异常。
- 面容特征:部分患者表现为额头突出、鼻梁塌陷、眼距宽等特殊面容。
- 其他表现:性发育延迟(如第二性征缺失)、智力通常正常。
4. 诊断与治疗
- 诊断:需结合体格检查、生长激素激发试验、基因检测及影像学检查(如X线评估骨龄)。
- 治疗:
- 生长激素替代疗法:适用于生长激素缺乏者,可促进身高增长。
- 手术与对症治疗:针对颅内肿瘤或骨骼畸形进行手术干预。
- 心理支持:帮助患者应对社会偏见,改善心理健康。
5. 预后与注意事项
- 早期干预(如儿童期开始治疗)可显著改善身高和发育。
- 继发性侏儒症在病因去除后可能获得较好预后,如及时停用相关药物或治疗原发疾病。
侏儒症患者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并通过定期监测调整治疗策略。社会层面应倡导平等对待,消除歧视,为其提供包容的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