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背部痛的原因有很多,如肌肉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强直性脊柱炎等,不同病因导致的疼痛,治疗方法和用药不同,通常很难仅通过吃药根治,以下是一些常见情况及对应药物:
- 肌肉劳损
- 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双氯芬酸钠等,能减轻炎症和疼痛。布洛芬一般每次用量为 0.3 - 0.6 克,每天 3 - 4 次;双氯芬酸钠每次 25 - 50 毫克,每天 3 次。可能有胃肠道不适等副作用。
- 肌肉松弛剂:对于肌肉紧张明显者,可使用氯唑沙宗、乙哌立松等。以氯唑沙宗为例,每次 0.2 - 0.4 克,每天 3 次。可能会引起头晕、乏力等不良反应。
- 腰椎间盘突出症
- 非甾体抗炎药:如塞来昔布,对于有胃肠道疾病的患者较为适用,一般每天用量为 0.2 克,分 1 - 2 次服用。可能出现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等。
- 神经营养药物:维生素 B12、甲钴胺等药物,可促进神经的修复和再生。甲钴胺一般每次 0.5 毫克,每天 3 次。通常耐受性较好,偶有胃肠道反应。
- 糖皮质激素:病情严重的患者在急性期可加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地塞米松等。以泼尼松为例,一般初始剂量为每日 10 - 60 毫克,具体用量和疗程需根据病情调整。长期使用可能导致多种副作用,如骨质疏松、血糖升高等。
- 强直性脊柱炎
- 非甾体抗炎药:如美洛昔康,每天 7.5 - 15 毫克,可有效缓解疼痛和僵硬。可能有胃肠道不适、肝肾功能损害等副作用。
- 改善病情抗风湿药:常用甲氨蝶呤、柳氮磺吡啶等。甲氨蝶呤一般每周一次,每次 7.5 - 15 毫克;柳氮磺吡啶初始剂量每日 2 - 3 克,分 3 - 4 次服用,可逐渐增加至每日 4 - 6 克。这类药物起效较慢,可能有血液系统、肝脏等方面的不良反应。
下背部痛还可能由其他原因引起,如脊柱骨折、肿瘤、感染等。在使用任何药物之前,都应先明确病因,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避免自行用药,以免延误病情或引起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