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菌群失调症是因肠道内有益菌与有害菌比例失衡引发的疾病,主要表现为消化系统功能紊乱及相关症状。以下是其关键信息整理: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 定义:肠道菌群失调症是肠道微生物群组成、分布异常导致的疾病,表现为有益菌减少、有害菌过度繁殖或菌群定位转移。
- 诱因:常见诱因包括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抑制敏感菌)、饮食结构异常、年龄增长、胃肠道免疫功能障碍或精神压力等。
二、主要症状
- 消化系统症状:
- 腹泻(大便次数增多、质地稀薄)
- 便秘(排便困难、大便干结)
- 腹胀、腹痛(肠道产气增多或痉挛)
- 恶心、呕吐、食欲不振
- 全身性影响:可能出现营养不良、体重下降,严重时或与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脂)相关。
三、诊断与治疗
- 诊断依据:
- 结合病史(如抗生素使用史)及典型症状(腹泻、腹胀等);
- 粪常规检查或菌群培养显示菌群比例异常。
- 治疗原则:
- 调整菌群:补充益生菌或益生元以恢复微生态平衡;
- 生活方式干预:增加蔬果、全谷物摄入,减少刺激性饮食;
- 控制原发病:如停用相关药物、调节免疫功能等。
四、其他特征
- 无传染性,不遗传,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老年人及婴幼儿更易发生;
- 预后:多数可通过治疗改善,若未及时干预可能加重消化道症状。
以上信息综合了多个权威来源的临床描述,可为患者或关注者提供清晰的疾病认知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