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V相关呼吸道感染是指HIV病毒破坏人体免疫系统后,因免疫功能缺陷而引发的各类呼吸道机会性感染或继发性感染。以下从多个角度解析该疾病:
1. 发病机制
HIV病毒通过攻击CD4+T淋巴细胞和肺泡巨噬细胞,导致细胞免疫严重受损。病毒负荷量与CD4细胞数量呈线性相关,当CD4计数低于200/μl时,感染风险显著增加,如:
- CD4<200/μl:易发肺孢子菌肺炎(PCP)、结核等;
- CD4<50/μl:常见鸟-胞内复合分枝杆菌、真菌感染。
2. 常见病原体类型
- 细菌性: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多表现为急性起病、咳脓痰;
- 病毒性:巨细胞病毒、流感病毒等,常导致干咳、呼吸困难;
- 真菌性:肺孢子菌肺炎(PCP)是HIV患者最常见的致死性感染,典型症状为亚急性干咳、低氧血症;
- 分枝杆菌:结核分枝杆菌和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多伴随发热、体重下降。
3. 临床表现
- 典型症状:咳嗽(干咳或脓痰)、呼吸困难、发热、体重下降;
- 特异性表现:PCP患者常伴动脉血氧饱和度下降,LDH水平升高;中枢神经症状合并肺部异常可能提示弓形虫或隐球菌感染。
4. 诊断与检查
- 实验室检查:CD4计数评估免疫状态、血清LDH(PCP时升高)、痰液/肺泡灌洗液病原体检测;
- 影像学:胸部CT/X线显示间质性肺炎或实变;
- 鉴别诊断:需排除其他免疫缺陷疾病或肿瘤。
5. 治疗与预防
- 抗感染治疗:根据病原体选择药物,如复方磺胺甲噁唑(PCP首选)、抗结核药物、抗真菌药;
- 抗HIV治疗:联合使用核苷酸反转录酶抑制剂(NRTIs)和蛋白酶抑制剂(PIs),控制病毒载量;
- 预防措施:CD4<200/μl时需预防性用药(如喷他脒气雾剂),接种肺炎/流感疫苗,避免接触感染源。
6. 高危人群与预后
- 高危人群:静脉吸毒者、多性伴侣者、未规范治疗的HIV感染者;
- 预后:未治疗者病死率极高,合并PCP和卡波西肉瘤(KS)时1年死亡率达50%。
若需更详细诊疗方案或流行病学数据,可进一步查阅等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