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尿路感染是孕期常见的一种泌尿系统疾病,以下是关于它的详细介绍:
定义与病因
- 定义:是指在妊娠期间,细菌侵入泌尿系统并在其中生长繁殖,引起尿道、膀胱、肾盂等部位的炎症。
- 病因:孕期女性体内激素水平变化,使输尿管和肾盂扩张,蠕动减弱,导致尿液引流不畅,容易滋生细菌。增大的子宫压迫输尿管,也会影响尿液的正常排出,增加感染的风险。孕期阴道分泌物增多,若不注意个人卫生,细菌容易上行感染泌尿系统。
症状
- 尿频、尿急、尿痛:是最常见的症状,孕妇会频繁有尿意,排尿时尿道有烧灼感或刺痛感。
- 血尿:病情严重时,尿液中可能会出现血液,表现为血尿。
- 发热:如果感染向上蔓延至肾脏,引起肾盂肾炎,孕妇可能会出现发热、寒战等全身症状,体温可高达 38℃甚至更高。
- 腰痛:患侧腰部或下腹部会出现疼痛,疼痛程度不一,可为隐痛、胀痛或绞痛。
对孕妇和胎儿的影响
- 对孕妇的影响:若不及时治疗,感染可能会加重,引发肾盂肾炎、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增加孕妇患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风险,还可能导致早产、流产等不良妊娠结局。
- 对胎儿的影响:轻度尿路感染对胎儿影响较小,但如果引发高热,可能会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增加胎儿畸形、神经系统发育异常的风险。严重的感染还可能导致胎膜早破、胎儿宫内窘迫等。
诊断
- 尿常规检查:是常用的检查方法,若尿液中白细胞增多、出现细菌,蛋白阳性,亚硝酸盐阳性等,提示可能存在尿路感染。
- 尿培养:可明确病原体种类,并进行药敏试验,为选择敏感抗生素提供依据。
- 超声检查:有助于了解泌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判断有无尿路梗阻、肾盂积水等情况。
治疗
- 一般治疗:鼓励孕妇多饮水,增加尿量,以冲洗尿道,减少细菌在尿路中的停留和繁殖。要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劳累。
- 药物治疗:根据尿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对胎儿相对安全的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在使用抗生素期间,需密切观察孕妇的症状和体征,以及药物的不良反应。
预防
- 注意个人卫生:勤换内裤,保持外阴清洁,大便后从前向后擦拭,避免将肛门处的细菌带到尿道口。
- 适当运动:孕妇可进行适量的运动,如散步等,以增强身体抵抗力,但要避免长时间站立或久坐。
- 定期产检:及时发现和处理孕期出现的各种问题,包括泌尿系统感染,以便早诊断、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