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扑动(简称房扑)是一种起源于心房的快速异位心律失常,属于房性心动过速与心房颤动之间的中间类型。其核心特点及要点如下:
-
定义与电生理机制
房扑由心房内异常电信号传导或大折返环引发,导致心房以250~350次/分钟的速率快速、协调地收缩。正常心脏节律由窦房结控制,而房扑时心房电活动被异常起搏点主导。 -
心电图特征
典型表现为窦性P波消失,代之以规律的锯齿状扑动波(F波),频率在250~350次/分钟之间,QRS波形态通常正常或轻度增宽。 -
临床表现
常见症状包括心悸、头晕、呼吸急促、胸部压迫感或疼痛,严重时可因血流动力学紊乱导致晕厥或心力衰竭。长期房扑可能增加心房内血栓形成风险,进而引发栓塞事件。 -
常见病因
主要与器质性心脏病相关,如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心脏瓣膜病等;其他诱因包括甲状腺功能亢进、肺部疾病、药物影响或电解质失衡。 -
治疗原则
- 药物控制:使用胺碘酮、维拉帕米等药物降低心室率或转复窦性心律。
- 电复律:适用于血流不稳定患者的紧急处理。
- 射频消融术:针对慢性或复发性房扑,通过阻断折返环实现根治。
房扑需通过心电图明确诊断,并根据病因及症状严重程度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