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老年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属于后循环缺血范畴,主要因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流受阻导致脑干、小脑及大脑后部供血不足。其发病与动脉粥样硬化、颈椎退行性病变等密切相关,具体表现为以下特征:
一、病因及高危因素
- 血管病变:动脉粥样硬化是最常见原因,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加速血管狭窄;
- 颈椎问题:颈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等压迫椎动脉,尤其在颈部活动时加重缺血;
- 血流动力学异常:如低血压、血液黏稠度增高等可诱发短暂性供血不足。
二、典型症状表现
- 前庭功能障碍:突发旋转性眩晕(转头或体位改变时加重),伴恶心、呕吐;
- 视觉异常:视力模糊、复视或短暂黑蒙(枕叶视觉中枢缺血);
- 运动及感觉障碍:步态不稳、肢体麻木无力,严重时出现吞咽困难、构音障碍;
- 其他症状:枕部头痛、耳鸣、短暂意识丧失,极少数进展为脑梗塞。
三、诊断与治疗
- 影像学检查:
- 血管超声/经颅多普勒评估血流速度;
- MRI/MRA或DSA(金标准)明确血管狭窄程度;
- 治疗策略:
- 药物:抗血小板(阿司匹林)、改善微循环(前列地尔)、控制基础疾病;
- 手术:严重狭窄者行支架置入术,颈椎压迫者需减压手术;
- 康复:避免颈部剧烈活动,配合平衡训练。
四、预防与管理
- 基础疾病控制:严格监测血压、血脂、血糖,规律用药;
- 生活方式调整:低脂饮食、戒烟限酒,睡眠时使用颈椎支撑枕;
- 适度运动:颈部伸展运动(如米字操)、有氧运动改善循环;
- 定期筛查:每年进行颈部血管超声及脑血流检测。
注:老年人因血管弹性下降、合并症多,症状易反复,需长期随访管理。突发严重眩晕或神经功能缺损需立即就医,警惕脑卒中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