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定义与起源
神经鞘瘤属于神经系统肿瘤中最常见的良性肿瘤,通常单发且边界清晰,包膜完整,极少恶变。其名称源于肿瘤起源于神经鞘的施万细胞(Schwann细胞),这些细胞负责形成神经的髓鞘。
2. 病因与发病机制
- 遗传因素:约50%-75%的散发性病例与NF2基因突变相关,该基因编码的merlin蛋白具有肿瘤抑制作用。SMARCB1、LZTR1等基因突变也可能与发病相关。
- 环境因素:长期接触放射线可能诱发基因突变,增加患病风险。
- 其他关联:神经纤维瘤病1型(NF1)患者可能伴发多发性神经鞘瘤。
3. 临床表现
- 典型症状:生长缓慢的无痛性肿块,若压迫神经可引起放射性疼痛、麻木、肢体乏力等。
- 特殊部位表现:
- 听神经瘤(前庭神经鞘瘤):听力下降、耳鸣、眩晕。
- 椎管内神经鞘瘤:肩背或腰骶部疼痛,可能伴随肢体感觉异常。
- 颅内听神经瘤:可能压迫脑干,导致共济失调或面部麻木。
4. 诊断与检查
- 影像学:
- MRI:T1加权像呈低信号,T2加权像呈中高信号,增强扫描可明确肿瘤边界。
- CT:显示肿瘤与周围血管、神经的关系,辅助定位。
- 病理检查:术后通过组织学分析(如Antoni A/B区特征、S100蛋白强阳性)确诊。
5. 治疗与预后
- 手术治疗:显微外科切除是首选方法,彻底切除包膜可显著降低复发率。对于深部或巨大肿瘤,可能需联合伽马刀等放射治疗。
- 预后:多数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复发率低(约8%),恶变概率极小。
6. 特殊类型与鉴别
- 亚型:包括丛状神经鞘瘤、上皮样神经鞘瘤等,需通过病理特征区分。
- 鉴别诊断:需与神经纤维瘤、脑膜瘤、转移瘤等区分,主要依据影像学特征及免疫组化结果(如S100强阳性)。
总结
神经鞘瘤是一种生长缓慢的良性肿瘤,手术切除是主要治疗手段。早期诊断和治疗可有效避免神经功能损伤。若发现不明原因的肿块或神经压迫症状,建议及时就医进行影像学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