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糜烂性胃炎是一种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内镜检查伴有糜烂表现的疾病。以下是对这一疾病的详细解释:
-
病因
- 幽门螺杆菌感染:这是慢性糜烂性胃炎的主要原因之一。幽门螺杆菌可侵入细胞间隙,对胃黏膜造成破坏。
- 饮食和环境因素:长期饮浓茶、烈酒、咖啡,进食过冷、过热及粗糙刺激性食物,以及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和某些抗生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均可损伤胃黏膜,导致炎症和糜烂。
- 自身免疫因素:部分患者存在自身免疫因素,壁细胞抗体或内因子抗体阳性,可能导致胃黏膜损伤。
- 其他疾病影响:心力衰竭、门静脉高压症、糖尿病、甲状腺疾病、干燥综合征等全身性疾病也与慢性糜烂性胃炎的发病有关。
-
症状
- 大多数患者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但可有上腹隐痛、食欲减退、餐后饱胀、反酸、嗳气等症状。
- 严重萎缩性胃炎伴糜烂的患者可出现贫血、消瘦、舌炎、腹泻等症状。
- 部分患者还可伴有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症状。
-
并发症
- 上消化道出血:慢性胃炎伴有胃黏膜糜烂时可出现黑便,甚至呕血。
- 胃癌:尤其是伴有Hp感染者,少数患者可能逐渐出现萎缩、肠化生、异型增生,有一定的胃癌发生风险。
- 消化性溃疡: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消化性溃疡。
-
诊断
- 主要依赖胃镜检查,可见胃黏膜有特征性的疣状糜烂或其他类型的糜烂表现。
- 幽门螺杆菌检测对于明确病因和指导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
治疗
- 以改善生活方式和药物治疗为主。患者应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戒烟戒酒,保持规律作息和良好心态。
- 常用药物包括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雷贝拉唑等)、H2受体拮抗剂(如法莫替丁、雷尼替丁等)、胃黏膜保护剂(如胶体果胶铋、瑞巴派特等)。
- 对于幽门螺杆菌感染者,需要进行根除治疗。
慢性糜烂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其病因复杂多样,症状缺乏特异性。通过合理的诊断和治疗,大多数患者可以获得良好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