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老鼠咬伤后,可从以下方面判断是否中毒或感染疾病:
- 观察身体症状
- 发热:许多由老鼠传播的疾病会引发发热。如感染汉坦病毒导致的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可能出现高热(39℃以上);感染鼠疫杆菌引起鼠疫,也会有突发高热的症状。
- 疼痛:被咬伤部位通常会有明显疼痛,若感染加重,疼痛会加剧。一些疾病还可能导致身体其他部位疼痛,如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会有头痛、眼眶痛、腰痛等 “三痛” 症状。
- 皮肤变化:观察伤口及周边皮肤,若出现红肿、化脓,可能是伤口感染;若伤口周围有大片青紫,说明感染可能已加重。部分疾病还会有特殊皮肤表现,如感染鼠疫时,可能出现全身皮肤黏膜充血、出血等。
- 其他症状:感染后还可能出现乏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全身性症状。严重时,会出现呼吸困难、休克、意识模糊、昏迷等,如鼠疫、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情进展到严重阶段都可能出现这些情况。
- 了解老鼠情况:若能判断老鼠的种类,可帮助分析感染风险。例如,黑线姬鼠(野鼠型)和褐家鼠(家鼠型)是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其中野鼠型导致的病情较重。了解老鼠的生活环境也很重要,如果老鼠生活在脏乱差、病菌滋生的环境中,携带病毒或细菌的可能性就更高。
- 关注时间节点:不同疾病的潜伏期不同,可根据相应疾病的潜伏期来判断。如肾综合征出血热潜伏期一般为 2 周左右,鼠疫的潜伏期通常为 1 - 3 天。若在相应潜伏期内出现上述症状,应高度怀疑感染疾病,需及时就医。
不过,仅通过自身判断很难准确确定是否中毒或感染,建议被老鼠咬伤后,立即用流动清水和肥皂水彻底清洗伤口 15 分钟以上,再用碘伏或酒精消毒。并及时前往医院,告知医生被老鼠咬伤的情况,进行相关检查和诊断,必要时接种疫苗或接受其他预防性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