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塞病性巩膜炎是一种与白塞病相关的自身免疫性眼部疾病,主要表现为巩膜炎症,同时可能伴随全身性症状。以下是关于该疾病的详细说明:
1. 疾病概述
白塞病性巩膜炎是白塞病(一种慢性复发性全身性血管炎)的眼部表现,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遗传、免疫异常、感染(如单纯疱疹病毒、链球菌、结核杆菌)及环境因素有关。其核心特征是免疫系统异常激活导致血管炎症,累及巩膜及其他器官。
2. 症状表现
- 眼部症状:
- 眼痛、畏光、流泪、视力下降。
- 巩膜充血、水肿、结节,严重时可出现巩膜穿孔。
- 可能伴随前葡萄膜炎、视网膜血管炎等并发症,导致继发性青光眼或失明。
- 全身症状:
- 口腔溃疡、生殖器溃疡(典型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圆形或卵圆形溃疡)。
- 皮肤红斑、结节性红斑、关节疼痛等。
3. 诊断方法
- 临床检查:医生通过裂隙灯显微镜观察眼部炎症,结合病史(如反复口腔/生殖器溃疡)进行初步判断。
-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血沉、C反应蛋白、自身抗体检测等,辅助评估炎症活动。
- 特殊检查:如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可评估视网膜病变,针刺试验(阳性结果提示皮肤高敏反应)有助于诊断。
4. 治疗方法
- 药物治疗:
- 局部用药:糖皮质激素眼药水(如地塞米松)控制眼部炎症。
- 全身用药: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硫唑嘌呤)或生物制剂(如英夫利昔单抗)用于控制全身免疫反应。
- 手术治疗:严重并发症(如巩膜穿孔)需手术修复。
5. 并发症与预后
若未及时治疗,可能引发继发性青光眼、视网膜脱离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导致失明。早期规范治疗可有效控制症状,但需长期随访以监测复发。
总结
白塞病性巩膜炎需结合眼部与全身症状综合诊断,治疗强调早期抗炎和免疫调节。患者应定期复查,并避免强光刺激及过度用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