蛔虫病是由似蚓蛔线虫(Ascaris lumbricoides)寄生于人体小肠或其他器官引起的寄生虫病,属于常见肠道寄生虫感染之一。以下是其核心特征:
1. 病原与传播
- 病原体:蛔虫是人体肠道内最大的寄生线虫,成体呈粉红色或微黄色,体表有横纹,雄虫尾部常卷曲。
-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摄入被蛔虫卵污染的食物或水感染,儿童因卫生习惯较差更易患病。
2. 症状表现
- 典型症状:脐周间歇性疼痛,时作时止;粪便中可见成虫排出;腹部触诊可能触及条索状物或团块。
- 消化系统症状:食欲异常(减退或增强)、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
- 全身症状:营养不良(如体重减轻、贫血)、乏力、发热,儿童可能出现发育迟缓。
- 并发症:幼虫移行至肺部可引起咳嗽或哮喘样症状;成虫异位寄生可引发胆道蛔虫症(剧烈腹痛、黄疸)、肠梗阻等严重情况。
3. 诊断与治疗
- 诊断依据:结合临床症状,若粪便涂片检出蛔虫卵或观察到成虫排出即可确诊。
- 治疗方法:以驱虫药物为主(如左旋咪唑),可有效控制感染;严重并发症需手术干预。
4. 预防措施
- 个人卫生:饭前便后洗手,避免摄入不洁食物和水。
- 驱虫管理:定期进行驱虫治疗,尤其在高感染率地区。
蛔虫病在农村和儿童群体中感染率较高,及时治疗预后良好,但忽视可能导致严重健康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