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出血的定义
消化道出血是指从食管到肛门之间的消化道发生的出血现象。根据出血部位的不同,以屈氏韧带为界,消化道出血可分为上消化道出血及下消化道出血。
消化道出血的病因
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
-
上消化道出血
- 食管疾病:如食管炎、食管憩室炎、食管癌等。
- 胃十二指肠疾病:如消化性溃疡、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胃癌等。
- 胆道出血:如胆管或胆囊结石,胆道蛔虫病,胆囊或胆管癌等。
- 胰腺疾病:如胰腺癌或急性胰腺炎并发脓肿溃破。
-
中消化道出血
- 肠血管畸形、克罗恩病、肠憩室、钩虫感染等。
- 各种良恶性肿瘤:如小肠间质瘤、淋巴瘤、腺癌等。
-
下消化道出血
- 痔、肛裂是最常见的原因。
- 其他常见病因:如肠息肉、结肠癌、静脉曲张、神经内分泌肿瘤、炎症性病变(溃疡性结肠炎、缺血性肠炎等)、肠道憩室、血管病变、肠套叠等。
-
全身性疾病
- 血管性疾病:如过敏性紫癜,动脉粥样硬化等。
- 血液病:如血友病、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等。
- 其他:如尿毒症,流行性出血热等。
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表现
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表现取决于出血量、出血速度、出血部位及性质,与患者的年龄及循环功能的代偿能力有关。主要表现包括:
- 呕血与黑粪:是上消化道出血的特征性表现。上消化道大量出血之后,均有黑粪。出血部位在幽门以上者常伴有呕血。
- 头晕、心慌、冷汗、乏力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晕厥、四肢冰凉、尿少、烦躁不安、休克等症状。
- 脉搏和血压改变是失血程度的重要指标。急性消化道出血时血容量锐减,最初的机体代偿功能是心率加快。
- 其他伴随症状及体征:如腹痛、发热、肠梗阻等。
消化道出血的检查
- 常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尿便常规、粪隐血(便潜血)、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等。
- 内镜检查:如胃镜、十二指肠镜、小肠镜、胶囊内镜、结肠镜等,以明确病因及出血部位。
- X线钡剂检查:适用于慢性出血且出血部位不明确;或急性大量出血已停止且病情稳定的患者的病因诊断。
- 血管造影:通过数字剪影技术,血管内注入造影剂观察造影剂外溢的部位。
- 放射性核素显像:用于发现活动性出血的部位。
- 其他:如CT、MRI、CT仿真小肠、结肠造影等。
消化道出血的治疗
- 对症治疗:慢性、小量出血主要是针对原发疾病(病因)治疗。急性大量出血时应该卧床休息、禁食;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保持静脉通路并测定中心静脉压。
- 补充血容量:急性大量出血时,应迅速静脉输液,维持血容量,防止血压下降。
- 内镜治疗:如氩离子凝固止血、电凝止血、冷冻止血、热探头止血等。
- 微创介入治疗:在选择性血管造影显示出血部位后,可经导管进行止血治疗。
- 手术治疗:在出血原因和出血部位不明确的情况下,不主张盲目行剖腹探查,但若有活动性大出血并出现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等情况时可考虑剖腹探查术。
消化道出血的预防
- 积极治疗原发病:如消化性溃疡、肝硬化等。
- 生活要有规律。饮食要定时有节,避免过饥过饱,避免食用粗糙、刺激性食物。
- 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 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可能引起消化道出血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