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概述
定义: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是一种由于造血干细胞基因突变而引起的非恶性克隆性疾病。这种突变导致糖基磷脂酰肌醇(GPI)合成异常,使得由GPI锚接在细胞膜上的一组膜蛋白丢失,包括CD16、CD55、CD59等。
主要表现:
- 慢性血管内溶血:红细胞被补体系统错误地攻击和破坏,导致贫血、黄疸和血红蛋白尿(尿液呈酱油色或浓茶色)。
- 造血功能衰竭: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包括贫血、白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
- 反复血栓形成:由于补体激活和溶血增加,导致血栓形成,常见于肢体、内脏静脉等部位。
发病机制
PNH的发病机制涉及以下几个关键点:
- 造血干细胞突变:造血干细胞发生PIG-A基因突变,导致GPI合成异常。
- 补体系统激活:由于GPI锚定蛋白(如CD55和CD59)的丢失,红细胞和白细胞更易被补体系统攻击,导致血管内溶血。
- 血栓形成:补体激活和溶血增加导致血栓形成。
临床表现
PNH的临床表现多样,包括:
- 贫血:大部分患者有贫血,且贫血进展缓慢。
- 血红蛋白尿:尿液呈酱油色或浓茶色,通常在夜间或清晨发生。
- 血栓形成:常见于肢体、内脏静脉等部位,是PNH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 出血:由于血小板减少和功能异常,患者可能出现出血倾向。
- 肝脾肿大:长期溶血可能导致肝脾肿大。
- 其他症状:如乏力、腹痛、吞咽困难、阴茎勃起功能障碍等。
诊断
PNH的诊断通常包括以下步骤:
- 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成熟红细胞和粒细胞CD55和CD59的表达,是诊断PNH的金标准。
- 血常规、凝血功能、生化、溶血试验等:用于评估溶血严重程度和寻找PNH克隆证据。
- 骨髓穿刺:显示骨髓增生活跃,但产生正常血液细胞的能力低下。
- 尿常规、尿含铁血黄素试验:明确是否为血管内溶血。
- 分子生物学及细胞遗传学检测:检测PIG-A基因突变。
- 影像学检查:寻找血栓并评估预后。
治疗
PNH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 补体抑制剂:如依库珠单抗,可减少输血需求,降低血栓栓塞风险,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 对症治疗:包括输血、激素治疗、细胞膜稳定剂、雄激素、免疫抑制剂等。
- 骨髓移植:是唯一可能彻底治愈PNH的方法,但受限于骨髓配型和移植并发症等因素。
- 血栓治疗:明确血栓栓塞诊断后,可给予抗凝治疗。
- 化疗:对部分患者有效,但不可长期应用。
预后
PNH是一种慢性疾病,疾病本身极少致命,但严重贫血和感染是主要死亡原因。随着治疗方法的改进,PNH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寿命有所改善。
罕见病关注
PNH是一种罕见的血液疾病,需要多学科协作进行规范化诊疗。北京协和医院等机构在PNH的诊断、治疗和管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推动了PNH领域的发展。随着医保目录的更新,PNH患者的治疗可及性也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