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签订劳动合同后不缴纳社保是违法的,具体分析如下:
一、法律义务与劳动合同的关联性
-
劳动合同的法律效力
《劳动合同法》第十条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一旦依法成立,双方即产生法律约束力,用人单位必须履行缴纳社保的义务。
-
社保缴纳的法定性
《社会保险法》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必须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社保属于国家强制性保险,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拒绝缴纳。
二、特殊情形的注意事项
-
实习生的特殊规定
实习生通常与用人单位不建立劳动关系,因此无需缴纳社保。但三方协议中若明确约定缴纳社保,则需遵守约定。
-
第三方派遣的情况
若通过第三方派遣公司就业,用人单位与派遣公司签订合同,但实际用工关系在劳动者与派遣公司之间。此时,用人单位无需直接缴纳社保,但需通过派遣公司履行缴纳义务。
三、不缴社保的违法后果
-
行政处罚与赔偿
用人单位未缴社保属于违法行为,可被劳动监察部门责令限期补缴,并处以罚款。劳动者可要求赔偿因未缴社保造成的损失,如医疗费用、失业救济等。
-
影响个人权益
未缴社保可能导致劳动者无法享受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权益,影响未来养老、医疗等保障。若因社保问题引发劳动争议,可能影响仲裁或诉讼结果。
四、维权建议
-
协商与投诉
首先与用人单位协商补缴,若协商失败,可向当地劳动监察大队投诉或向社保局举报。
-
法律途径
可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要求补缴社保及赔偿损失。仲裁是解决劳动争议的法定程序。
-
保留证据
留存劳动合同、工资条、社保缴纳记录等证据,为维权提供支持。
签订劳动合同后不缴纳社保是违法行为,劳动者应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身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