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病理特征与发展过程
- 早期表现为颈动脉内膜-中膜增厚,随后形成粥样硬化斑块,斑块内部富含胆固醇和脂质。
- 斑块可能进一步发展为破裂、出血或血栓形成,引发血管狭窄甚至闭塞,导致脑部缺血性事件。
2. 常见症状
- 轻度狭窄:可能无症状或仅表现为头晕、头痛、记忆力减退等非特异性症状。
- 严重狭窄或斑块脱落:可引发短暂性脑缺血(如单眼失明、肢体麻木)、缺血性脑卒中(如偏瘫、语言障碍)甚至心肌梗死。
3. 危险因素
- 不可控因素:年龄(40岁后风险上升)、性别(男性更高)、遗传倾向。
- 可控因素: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肥胖、缺乏运动及不良饮食习惯。
4. 治疗方法
- 药物治疗:使用降压药、降脂药(如他汀类)、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控制病情进展。
- 手术治疗:严重狭窄(如双侧狭窄>50%或单侧>70%)需考虑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或支架植入术。
5. 预防措施
- 健康饮食(低脂低盐)、规律运动、戒烟限酒。
- 定期监测血压、血脂及血糖,高危人群建议通过颈动脉超声等检查早期筛查。
颈动脉硬化是一种与心脑血管疾病密切相关的慢性病,需通过综合管理危险因素和定期监测实现早防早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