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特征
-
病因
目前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以下因素相关:- 感染:部分患者有结核病史或链球菌感染史,抗结核治疗有效。
- 过敏反应:可能与细菌、病毒或药物过敏有关。
- 免疫异常:以迟发型变态反应为主,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血管壁引发炎症。
-
临床表现
- 典型症状:
- 下肢(尤其是小腿下2/3)出现皮下结节,呈鲜红至紫红色,中等硬度,有压痛,直径约蚕豆至杨梅大小。
- 结节可破溃形成溃疡,愈合后遗留色素沉着或瘢痕。
- 伴关节疼痛、下肢酸胀乏力,偶有低热或乏力等全身症状。
- 病程特点:
- 春末夏初高发,反复发作,次年复发,病程慢性。
- 典型症状:
-
诊断与鉴别
- 诊断依据:
- 中青年女性发病,下肢对称性结节,反复发作,无内脏受累。
- 组织病理学显示真皮及皮下血管炎,伴肉芽肿样改变。
- 鉴别疾病:需与结节性红斑、硬红斑、深部红斑狼疮等区分。
- 诊断依据:
治疗与管理
-
药物治疗
- 抗结核药物:适用于结核感染相关病例(如异烟肼、利福平)。
- 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用于控制急性炎症。
- 抗生素与免疫抑制剂:针对感染或重症患者(如头孢类、环磷酰胺)。
- 中药辅助:桂枝茯苓丸等可缓解症状。
-
支持治疗
- 减少站立/行走,抬高患肢,穿弹力袜改善循环。
- 避免感染、过敏原及过度劳累。
预后
多数患者反复发作但无严重内脏损害,预后良好。极少数可能进展为系统性血管炎,需密切随访。
如需进一步诊疗建议,建议至皮肤科就诊并完善相关检查(如结核菌素试验、免疫学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