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小儿肥胖症尚无药物能实现“根治”,治疗核心仍以饮食管理、运动干预等生活方式调整为基础,仅在特定情况下需在医生指导下谨慎使用药物辅助治疗。以下为临床可能涉及的药物及相关注意事项:
一、常用治疗药物
-
奥利司他
- 作用机制:抑制胃肠道脂肪酶活性,减少脂肪吸收。
- 适用人群:超重或肥胖儿童(通常需结合饮食控制)。
- 注意事项:可能导致油性便、腹泻等消化道反应,需监测肝功能。
-
二甲双胍
- 作用机制:改善胰岛素敏感性,辅助控制血糖和体重。
- 适用人群:伴有胰岛素抵抗或2型糖尿病的肥胖儿童(FDA批准用于10岁以上)。
- 注意事项:需监测肝肾功能,警惕乳酸酸中毒风险。
-
利拉鲁肽
- 作用机制:调节食欲和能量代谢,促进减重。
- 适用人群:合并2型糖尿病的肥胖儿童(需皮下注射)。
- 注意事项:可能引发低血糖、胰腺炎等,需严格遵医嘱调整剂量。
二、其他药物及注意事项
- 西布曲明、氯卡色林:存在心血管风险或副作用(如心悸、血压升高),儿童使用需严格评估。
- 中药制剂(如防风通圣丸):可能通过发汗、利尿等辅助减重,但需中医辨证施治。
- 辅助类药物(维生素D、鱼油):仅针对特定并发症(如血脂异常、维生素缺乏),非直接减重药物。
三、重要原则
- 非药物干预优先:饮食调整(低糖低脂、高纤维)和运动(如游泳、跳绳)是基础。
- 严格遵医嘱用药:所有药物均需医生评估风险收益,避免自行使用。
- 定期监测与随访:需跟踪生长发育、代谢指标及药物副作用。
小儿肥胖治疗需多学科协作,药物仅为辅助手段且无法根治,长期健康管理需结合行为干预和家庭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