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脑瘫,又称脑性瘫痪,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症候群。以下是一些小儿脑瘫最明显的症状:
-
运动发育落后
- 患儿在粗大运动(如抬头、翻身、坐、爬、站、走等)和精细运动(如抓握、捏取、对指、拿笔等)方面发育迟缓,明显落后于同龄儿童。
-
肌张力异常
- 肌张力增高:表现为肌肉僵硬,关节活动范围变小,被动活动时阻力增大,如换尿布时双腿不易分开,给孩子穿衣服时上肢不易弯曲。
- 肌张力降低:表现为肢体松软无力,活动时没有阻力,孩子的头部、躯干和四肢不能保持正常的姿势,容易下垂或晃动。
-
姿势异常
- 仰卧位:头偏向一侧,四肢呈不对称姿势,一侧上肢屈曲,另一侧上肢伸直;一侧下肢伸直,另一侧下肢屈曲。
- 俯卧位:四肢呈屈曲状态,臀部高于头部,不能抬头。
- 站立位:双腿交叉,足尖着地,膝关节屈曲,身体前倾或后仰。
-
反射异常
- 原始反射持续存在:如拥抱反射、握持反射等在出生后3-4个月仍不消失,这可能是脑瘫的早期信号之一。
- 立直反射延迟出现或不出现:正常婴儿在出生后2-3个月会出现立直反射,即当婴儿被垂直抱起时,能伸直头部和躯干。如果孩子在这个时期没有出现立直反射,或者出现延迟,可能是脑瘫的表现。
总的来说,小儿脑瘫的症状多样且复杂,这些症状不仅影响患儿的运动功能,还可能伴随其他并发症,如智力障碍、语言障碍、视觉和听觉问题等。家长应密切关注孩子的成长发育情况,一旦发现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并接受专业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