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是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病因,主要由胃或十二指肠黏膜的溃疡侵蚀血管引发。以下从多个角度综合说明: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是指消化性溃疡(胃溃疡或十二指肠溃疡)导致血管破裂,引发呕血、黑便等症状的急症。溃疡形成与胃酸/胃蛋白酶过度分泌、黏膜屏障受损有关,当溃疡侵蚀较大血管时即发生出血。
二、常见病因
- 感染因素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主要诱因,其产生的毒素会破坏黏膜屏障。 - 药物影响
长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糖皮质激素等可损伤黏膜。 - 胃酸分泌异常
高胃酸状态直接腐蚀黏膜,形成溃疡。 - 生活方式
辛辣饮食、酗酒、精神压力或吸烟会加重黏膜损伤。
三、典型症状
- 呕血与黑便:出血量少时表现为黑便(柏油样便),量大时可呕出鲜红色血液。
- 全身症状:出血量超过400mL时出现头晕、心悸;超过1000mL可能引发休克(如冷汗、血压下降)。
- 腹痛变化:出血前常伴上腹痛,出血后疼痛可能暂时缓解。
四、诊断与治疗
- 诊断方法
- 胃镜检查:首选方法,可明确出血部位并同步止血。
-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评估贫血程度)、粪便潜血试验等。
- 治疗措施
- 药物治疗: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抑制胃酸,抗生素根除幽门螺杆菌,辅以止血药。
- 内镜治疗:通过注射止血剂、电凝等方式直接处理出血点。
- 手术干预:适用于大出血或并发穿孔、梗阻者,需切除溃疡或结扎血管。
五、预防建议
- 根除幽门螺杆菌:降低溃疡复发风险。
- 避免刺激性药物:必要时联用胃黏膜保护剂。
- 调整生活方式:规律饮食、戒烟限酒、减少精神压力。
若出现呕血、黑便或休克症状,需立即就医,避免延误治疗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