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 幽门功能异常:幽门括约肌松弛或胃幽门手术(如胃切除术)导致胆汁反流。
- 胆囊疾病:胆囊炎、胆结石等可能引发胆汁分泌异常。
- 其他因素:长期高脂饮食、吸烟、饮酒、精神压力等也可能加重反流。
二、典型症状
- 上腹部不适:灼痛、胀痛,进食后加重,尤其是油腻食物。
- 消化系统症状:口苦、恶心、呕吐(可能含黄绿色胆汁)、嗳气、反酸。
- 全身表现:食欲减退、体重下降,严重时可出现黑便(胃出血)或贫血。
三、诊断方法
- 胃镜检查:直接观察胃黏膜损伤及胆汁潴留,是诊断的“金标准”。
- 24小时胆汁监测:定量分析反流程度。
- 影像学检查:超声或CT排查胆囊结石、胃部术后结构异常等诱因。
四、治疗与调理
- 药物治疗:
- 促胃动力药(如莫沙必利):加速胃排空,减少反流。
- 黏膜保护剂(如铝碳酸镁):中和胆汁,保护胃黏膜。
- 抑酸药(如奥美拉唑):缓解胃酸过多症状。
- 中医调理:
- 疏肝利胆、和胃降逆:常用柴胡疏肝散等方剂,结合针灸、艾灸等外治法。
- 生活方式调整:
- 饮食:低脂、高蛋白,避免辛辣、咖啡、酒精;少食多餐,睡前2-3小时禁食。
- 体位:睡眠时抬高床头15-20厘米,减少反流。
- 体重管理:肥胖者需控制体重,降低腹压。
五、预防与注意事项
- 规律作息:戒烟限酒,避免长期精神紧张。
- 定期复查:尤其有胃出血、贫血等症状时,需密切监测。
若长期出现上腹不适、口苦等症状,建议尽早就医明确诊断。通过规范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多数患者可有效控制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