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目前主要采用以下诊断标准:
一、主要诊断标准
- 血培养阳性
- 至少2次独立血培养检出同一致病菌(如草绿色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 心内膜受累证据
- 超声心动图显示:
- 瓣膜或心内膜赘生物;
- 心内脓肿;
- 瓣膜穿孔或人工瓣膜裂开。
- 超声心动图显示:
二、次要诊断标准
- 易感因素
- 先天性心脏病(如室间隔缺损、法洛四联症)、心脏手术或介入治疗史。
- 全身感染表现
- 持续发热(≥38℃),伴贫血、脾大、红细胞沉降率增快或C反应蛋白升高。
- 血管或免疫征象
- 皮肤瘀点、结膜出血、Janeway斑等血管病变;
- 免疫复合物相关表现(如肾小球肾炎、Osler结节)。
- 心脏体征变化
- 原有心脏杂音加重,或新出现病理性杂音。
三、支持性检查
- 实验室检查
- 血常规:正细胞性贫血、白细胞计数升高或正常。
- 尿常规:镜下血尿或蛋白尿。
- 影像学检查
- X线或CT:评估心脏增大或肺栓塞等并发症。
-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提高微小赘生物或脓肿检出率。
四、诊断依据
- 确诊:符合2项主要标准,或1项主要标准+3项次要标准,或5项次要标准。
- 疑似:符合1项主要标准+1项次要标准,或3项次要标准。
关键提示
- 血培养需在抗生素使用前多次采样,以提高阳性率。
- 超声心动图为心内膜病变的核心检测手段,建议经胸和经食管联合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