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药物治疗
-
保肝利胆药物
- 熊去氧胆酸(UDCA):作为一线治疗药物,可逆转胆汁酸积累引起的肝毒性,改善胆汁淤积和黄疸。
- 利福平、苯巴比妥:通过诱导肝酶活性促进胆红素代谢,缓解黄疸和瘙痒。
- 多烯磷酯酰胆碱、腺苷蛋氨酸:辅助改善肝功能,减轻炎症反应。
-
对症支持治疗
- 脂溶性维生素补充:因脂代谢异常易缺乏维生素A、D、E、K,需定期补充以维持生长发育。
- 止痒治疗:外用润肤剂或抗组胺药物可缓解皮肤瘙痒。
二、手术治疗
- 胆汁转移手术
- 通过胆汁分流(如胆囊-空肠吻合术)减少肝肠循环中的胆汁酸积累,改善瘙痒和肝功能,延长生存期。
- 肝移植
- 终末期患者或药物治疗无效时,肝移植是唯一有效手段,1年生存率可达90%。
三、其他治疗
- 基因咨询:因该病与ATP8B1基因突变相关,建议家族成员进行基因检测和遗传咨询。
- 饮食管理:低脂、高蛋白饮食,避免加重肝脏负担。
注意事项
- 早期干预:新生儿期确诊后需立即治疗,防止肝功能不可逆损伤。
- 定期监测:长期随访肝功能、凝血功能及胆汁酸水平,调整治疗方案。
治疗需个体化,早期药物控制结合手术干预可改善预后,但需警惕复发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