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脉瓣膜部狭窄是否需要手术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症状及患者个体情况综合判断:
一、手术指征
- 重度狭窄且出现症状(如胸痛、晕厥、呼吸困难等):必须手术干预,否则可能危及生命。
- 无症状但存在高风险指标:如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50%、运动耐量下降、疾病进展快或合并其他需手术的心脏疾病时,建议手术。
- 中重度狭窄:即使无症状,若存在瓣膜钙化、狭窄程度持续加重等,也需考虑手术。
二、手术方式选择
根据患者年龄、手术风险及瓣膜条件,可选择以下术式:
- 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SAVR)
- 适用于年轻患者或合并其他心脏疾病需同期手术者。
- 需开胸,需长期抗凝(机械瓣)或存在生物瓣衰败风险(生物瓣)。
-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
- 微创介入治疗,适用于高龄、手术风险高或合并症多的患者。
- 免缝合生物瓣等新技术进一步降低创伤。
- 瓣膜修复技术(如Ozaki手术)
- 通过自体心包重建瓣膜,避免终身抗凝,适合年轻患者。
- 球囊扩张术或直视分离术
- 主要用于儿童、青少年非钙化性狭窄或临时缓解症状。
三、非手术情况
- 轻度狭窄且无症状:定期随访(每1-2年心脏超声)即可,无需手术。
- 药物治疗辅助:仅用于控制症状(如利尿剂减轻心脏负荷),无法逆转狭窄。
手术决策需结合心脏超声、症状及患者整体状况,由心外科及心内科团队评估后制定个体化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