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外胆管损伤的诊断标准需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综合判断,具体如下:
一、临床表现
-
典型症状
- 右上腹持续性疼痛、黄疸、发热、恶心等,尤其在创伤或手术后出现时高度提示胆管损伤。
- 胆汁外漏:伤口或腹腔引流管持续引流出胆汁,或出现胆汁性腹膜炎(表现为腹痛、腹胀、肠麻痹)。
- 梗阻性黄疸:皮肤巩膜黄染、尿液深黄,伴随肝功能异常。
-
分型表现
- 创伤性损伤:多见于腹部外伤后,早期出现胆汁性腹膜炎或腹腔引流胆汁。
- 医源性损伤:常见于胆囊或胆管手术后,表现为胆漏、黄疸进行性加重或反复胆道感染。
二、实验室检查
-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升高提示感染或炎症反应。
- 肝功能检查:
- 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显著升高;
- 碱性磷酸酶(ALP)、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升高。
三、影像学检查
- 超声检查:初步评估胆管扩张、胆汁漏出或积液,但对细微损伤敏感度较低。
- CT扫描:增强CT可评估肝脏及周围组织损伤程度,尤其在急性创伤时。
- MRCP(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无创性检查,清晰显示胆管解剖结构及损伤部位,是首选方法。
- ERCP(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兼具诊断与治疗功能,可明确损伤部位并放置支架引流。
- PTC(经皮经肝胆道造影):侵入性检查,适用于明确胆管梗阻部位,指导手术方案制定。
四、其他辅助检查
- 腹腔镜检查:用于复杂病例,直接观察胆管损伤情况并修复。
- 腹腔穿刺:腹腔积液检测到胆汁成分可辅助诊断。
五、诊断流程
- 初步评估:结合外伤或手术史、典型症状(腹痛、黄疸、胆汁漏)。
- 实验室筛查:关注肝功能异常及感染指标。
- 影像学确诊:首选超声、MRCP或CT,复杂病例联合ERCP/PTC明确损伤细节。
注意:早期识别对预后至关重要,延误诊断可能导致胆汁性腹膜炎、感染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