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需要手术的情况
- 严重损伤(如胆管完全横断、结扎或术后出现胆汁性腹膜炎、化脓性胆管炎等并发症)通常需要手术修复,以防止胆汁引流不畅引发全身感染甚至休克。
- 术中发现的损伤:若在手术中及时发现,一期修补效果最佳,可避免后期并发症。
- 术后早期发现(如术后3-5天出现腹膜炎或黄疸)需尽早手术干预。
-
可暂缓手术的情况
- 轻度损伤或无症状:若损伤较轻且无明显症状(如仅有轻微胆漏),可先采取禁食、胃肠减压、营养支持等保守治疗,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 隐匿性损伤:术后数周或数月出现黄疸时,可通过ERCP(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放置支架或引流管处理,部分患者可避免二次手术。
-
手术方式选择
- 胆管修补术:适用于裂伤较小(<3mm)且无组织缺损的情况,直接缝合修复。
- 胆肠吻合术:用于严重损伤或无法直接修补的情况,如胆管-空肠吻合术可重建胆汁引流通道。
- 内镜或介入治疗:如ERCP放置支架适用于部分术后狭窄或胆漏患者,但需注意金属支架可能需反复更换。
总结:肝外胆管损伤多数需手术干预,尤其是严重损伤或并发症明显时;轻度损伤可保守治疗,但需动态监测。具体方案需由医生根据损伤类型、发现时间及患者状态综合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