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脂肪吸收不良是一种因脂肪消化和吸收障碍导致的综合征,通常与胰腺、肝脏、胆道等疾病相关。以下为该疾病的诊断标准和相关信息:
1. 疾病概述
小儿脂肪吸收不良,又称脂肪泻,是由于脂肪消化和吸收不良引起的营养吸收障碍。其主要表现包括:
- 症状:食欲不振、体重减轻、消瘦、精神倦怠、营养不良、腹泻(典型为脂肪泻,粪便色淡、量多、油脂状或泡沫状,有恶臭)。
- 常见病因:胰腺功能不足、胆汁分泌减少、肠道疾病、乳糜泻、先天性胆道闭锁等。
2. 诊断标准
诊断小儿脂肪吸收不良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等综合评估:
(1)临床表现
- 腹泻,粪便呈油脂状或泡沫状,恶臭,常浮于水面。
- 体重减轻、营养不良、发育落后。
- 腹胀、水肿、精神不振等。
(2)实验室检查
- 粪便检查:
- 苏丹Ⅲ染色镜检:检测粪便中脂肪滴。
- 粪脂定量测定:评估粪便中脂肪含量,是诊断脂肪吸收不良的重要指标。
- 血液检查:
- 血常规:了解贫血或感染情况。
- 血清脂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A、D、E、K)水平:反映脂肪吸收情况。
- 吸收功能试验:通过口服脂肪负荷后测定粪便脂肪排出量,评估脂肪吸收能力。
(3)影像学检查
- 腹部超声或CT:用于排查胰腺、肝脏、胆道等器官的病变。
3. 鉴别诊断
需与其他引起腹泻和营养不良的疾病进行鉴别,如乳糜泻、牛奶或豆蛋白过敏、肠炎等。具体方法包括:
- 乳糜泻:限制麦类食物摄入后症状改善。
- 食物过敏:停用过敏原后症状缓解。
- 胆道闭锁:需手术治疗。
4. 治疗原则
根据病因采取针对性治疗,同时改善营养状况:
- 病因治疗:
- 胰腺功能不足:使用胰酶制剂(如胰蛋白酶、胰脂肪酶)。
- 胆道疾病:手术治疗。
- 饮食调整:
- 高热量、高蛋白、低脂肪饮食。
- 补充脂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A、D、E、K)。
- 营养支持:
- 严重病例可考虑全静脉营养,以减轻肠道负担。
5. 参考来源
- 什么是小儿脂肪吸收不良。
- 小儿脂肪吸收不良的症状与诊断。
- 小儿脂肪吸收不良的鉴别诊断。
如需进一步了解,请咨询专业医生或参考上述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