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特发性心包炎的诊断标准通常基于以下几个关键点:
临床症状
- 胸痛:这是最常见的症状,通常表现为尖锐、刺痛,并且在卧位或深呼吸时加重。
- 发热:多为低热到中度发热,体温一般在37.5℃至38.5℃之间,可能伴有寒战。
- 呼吸困难:由于心包积液导致心脏受压,影响心脏的舒张功能,从而引起呼吸困难,严重时可出现端坐呼吸。
- 心包摩擦音:在心前区可闻及一种粗糙、搔抓样的声音,这是由于心包的脏层和壁层摩擦产生的,具有诊断意义。
- 心脏压塞症状:当积液量较大时,会出现心脏压塞症状,如低血压、心动过速、颈静脉怒张、奇脉等。
体格检查
- 心包摩擦音:听诊时可能会听到心包摩擦音,这是心包炎较具特征性的体征。
辅助检查
- 心电图:心电图是诊断心包炎的重要工具。典型的心电图变化包括ST段抬高和PR段下移,但这些变化不是所有患者都存在。
- 影像学检查:
- 胸部X光片:可以用于评估心包积液的存在与否。
- 心脏超声:尤其有助于检测心包腔内是否有液体积聚以及液体的量。
- 实验室检查:
- 血液检查:可能显示炎症标志物如C反应蛋白和红细胞沉降率升高,这表明体内存在炎症反应。
诊断标准
根据2015年ESC心包疾病指南,符合以下四项标准中至少两项即可考虑急性心包炎:
- 疑似心包炎胸痛:非缺血性胸痛,通常为尖锐性,与呼吸相关的胸痛,仰卧时加重。
- 心包摩擦音:音调高,或为短暂性,可呈三相,前倾时听得最清晰。
- 新发广泛性ST段抬高或PR间期缩短:心电图改变,表现为新发广泛性ST段抬高和PR段压低(约25%-50%)。
- 新发心包积液或心包积液恶化:积液量通常不大(60%)。
鉴别诊断
在诊断急性特发性心包炎时,应与外伤性、化脓性、感染性及系统性红斑狼疮性心包炎等相鉴别。对于老年患者在诊断病毒性心包炎之前,首先应除外急性心肌梗死、类风湿病、结核或肿瘤的可能性。
通过综合考虑临床症状、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结果,医生可以对急性特发性心包炎进行诊断。在治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并定期复查,以确保及时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