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不耐受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临床症状评估
- 消化系统症状:如腹胀、腹痛、腹泻、便秘、恶心、呕吐、口臭、嗳气、打嗝、胀气等,这些症状可能在进食特定食物后数小时至数天内出现,且持续时间较长。
- 皮肤症状:可能出现湿疹、皮疹、荨麻疹、皮肤瘙痒等,部分患者的皮肤症状可能在进食相关食物后较快出现,但也有延迟性的情况。
- 神经系统症状:包括头痛、偏头痛、头晕、焦虑、抑郁、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等。
- 呼吸系统症状:如慢性咳嗽、哮喘、鼻炎、鼻后黏液分泌等,这些症状可能与呼吸道疾病相似,容易被误诊。
- 其他症状:还可能影响肌肉骨骼系统,导致关节炎、关节疼痛;泌尿生殖系统方面可能出现尿频、尿急、阴道瘙痒;心血管系统也可能会有胸部疼痛、心律失常、高血压、心跳加速等症状。
-
饮食记录与排查
- 详细饮食日记:患者需记录一段时间内(通常数周)所摄入的食物种类、数量、进食时间以及进食后出现的症状,这有助于发现症状与特定食物之间的关联。
- 排除饮食法:在医生或营养师的指导下,暂时从饮食中去除可疑的不耐受食物,观察症状是否有所改善。如果症状减轻或消失,再逐渐重新引入这些食物,观察症状是否再次出现,以确定特定食物与症状之间的关系。
-
实验室检查
- 特异性 IgG 抗体检测: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中的特异性 IgG 抗体浓度。目前对于食物特异性 IgG 抗体检测在诊断食物不耐受中的价值存在争议,因为该检测方法的准确性和特异性尚未得到充分验证,且其结果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检测方法、试剂、个体差异等。
- 其他相关检查:根据具体情况,可能还需要进行一些其他的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生化指标(如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等)、炎症指标(如 C 反应蛋白、血沉等),以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的疾病,并全面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
-
食物激发试验
- 开放性食物激发试验:医生和患者均知道试验时摄入的食物种类,患者能够看到试验食物的形状,且能尝出其味道。但这种方法可能会受到患者心理因素的影响,导致结果不够准确。
- 单盲食物激发试验:用食物模拟、混合食物、食物蛋白提取物胶囊等方法将试验食物隐藏,进行 1~2 次试验,医生知道食物的种类,患者不清楚,且尝不出试验食物的味道,看不出试验食物的外观。
- 双盲安慰剂对照食物激发试验:这是诊断食物不耐受的“金标准”。用食物模拟、混合食物、食物蛋白提取物胶囊等方法将试验食物隐藏,分 2 次进行试验,分别含有试验食物和安慰剂。食物由第三方如营养师准备,医生、患者及患者家属均不知道试验过程中给予的是试验食物还是安慰剂。激发试验开始前,需停用一切可影响试验结果的药物(如组胺、激素等)1~2 周,并回避所有可疑会导致不耐受的食物 2~4 周。将可疑不耐受食物以不引起症状的量加入普通食物中,并逐渐加至常量,注意每次只能添加 1 种可疑食物。每次加量应仔细观察相应的临床症状,监测生命体征。一旦出现有关临床表现时即停止试验。可疑食物诱发出症状即为阳性,可确诊为食物不耐受。
食物不耐受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仅依靠某一项检查或方法是不准确的。在进行诊断时,应由专业的医生或医疗团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诊断方法进行综合评估,以确定是否存在食物不耐受以及不耐受的食物种类,从而制定个性化的饮食管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