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症的诊断需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征及病理学证据,具体标准如下:
一、临床表现
- 呼吸道症状:咳嗽(常为刺激性干咳)、呼吸困难、喘息或胸闷,部分患者伴发热(低热或中度热)、乏力、体重减轻等全身症状。
- 病程特征:症状可能呈反复发作性或短期自限性,部分病例在数周内自行缓解,部分可进展为慢性病程。
二、实验室检查
- 外周血检查:
-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显著升高,通常≥0.5×10⁹/L(500个/μL)或占白细胞总数比例≥10%。
- 血清总IgE水平升高(非所有患者)。
-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
- 嗜酸性粒细胞比例≥20%或绝对值≥0.2×10⁹/L,具有重要诊断意义。
三、影像学检查
- 胸部X线/CT表现:
- 肺部浸润性阴影(斑片状、磨玻璃样或实变影),多为双侧、非节段性分布,部分呈游走性或短暂性改变。
- 高分辨率CT(HRCT)可清晰显示肺部网格状改变、小结节或胸腔积液。
四、病理学检查
- 肺组织活检:
- 肺泡腔、间质或细支气管壁可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伴或不伴肺泡间隔增厚、水肿等炎性改变。
- 排除血管炎及其他特异性病理改变(如肉芽肿)。
五、排除性诊断
需排除寄生虫感染(如蛔虫、钩虫)、药物反应(如呋喃妥因)、结缔组织病、真菌感染及其他类型肺炎(如细菌性、病毒性)。
六、分型相关标准
- 单纯性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症:病程短(3-4周)、自限性,外周血及BALF嗜酸粒细胞升高,影像学显示游走性阴影。
- 急性嗜酸性粒细胞性肺炎:起病急骤,伴低氧血症、呼吸衰竭,病理可见透明膜形成及Ⅱ型肺泡上皮增生。
- 慢性嗜酸性粒细胞性肺炎:病程>1个月,女性多见,常合并哮喘,影像学显示持续性浸润影伴肺门淋巴结肿大。
附:诊断流程建议
- 初步评估:病史采集(过敏史、寄生虫接触史、用药史)+ 血常规+IgE检测。
- 影像学筛查:胸部X线/CT。
- 确诊检查:支气管镜灌洗液分析或肺活检。
- 鉴别诊断:寄生虫抗体检测、肺功能评估(限制性通气障碍常见)。
注:不同亚型的诊断侧重点存在差异,需结合具体临床背景选择检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