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圆线虫病(Trichostrongyliasis)是一种由毛圆线虫(Trichostrongylus)寄生于人体十二指肠及空肠引起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
1. 临床表现
患者可能出现以下症状:
- 腹痛:多为间歇性隐痛。
- 腹泻:可为水样便或黏液便。
- 消化不良: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等。
- 贫血:长期患病可导致营养不良和贫血,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等
2. 流行病学史
了解患者是否来自毛圆线虫病流行地区,是否有生食或半生食含有毛圆线虫幼虫的食物的经历。例如,食用被污染的水或蔬菜是常见的感染途径
3. 实验室检查
- 粪便检查:这是确诊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直接涂片法、饱和盐水浮聚法等查找虫卵。需要连续多次检测,因为虫卵可能间歇性排出
- 血液检查:血常规检查中可发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这是一种常见的特征性变化
- 十二指肠引流液检查:在某些情况下,通过十二指肠引流液检查可发现毛圆线虫的虫卵
4. 影像学检查
如腹部B超、CT等,有助于发现肠道病变和其他并发症
5. 病理学检查
在极少数情况下,通过肠镜或手术获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观察是否有毛圆线虫幼虫或成虫以及相关的病理改变
6. 综合诊断
综合以上多种方法,医生能够较为准确地诊断毛圆线虫病。具体诊断标准如下:
- 疑似病例:出现上述临床表现和/或流行病学史,粪便检查未发现虫卵,但血液检查显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 确诊病例:粪便检查发现虫卵,或十二指肠引流液检查发现虫卵,或病理学检查发现毛圆线虫幼虫或成虫
7. 鉴别诊断
毛圆线虫病常与钩虫病混合存在,因两者临床表现相似,故临床鉴别有时较难。主要根据虫卵的特点进行鉴别:
- 毛圆线虫卵:长椭圆形,两端大小不同,长径超过横径2倍以上,卵壳较厚,两端有类新月状空隙,内含10~20个卵细胞
- 钩虫卵:椭圆形,两端大小几乎相等,长径不及横径2倍,卵膜与卵壳不密集,无新月形空隙,其内含卵细胞仅2~8个
8. 治疗
抗毛圆线虫药物与钩虫病基本相似,常选用阿苯达唑、甲苯达唑或双萘羟酸噻嘧啶等。对贫血者,应给予铁剂治疗
9. 预防
- 粪便管理:人、畜粪均应进行无害化处理。
- 个人卫生:注意个人卫生,搞好环境卫生。
- 治疗和控制:及时治疗病人和带虫家畜,控制传染源
通过以上诊断标准和方法,医生可以较为准确地诊断毛圆线虫病,并采取相应的治疗和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