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诊断依据
-
病史与症状
- 既往史:需关注全身性疾病史(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异常)、腹部外伤/手术史、药物服用史(如抗胆碱能药物、阿片类镇痛药)、家族遗传病史等。
- 典型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胀、腹痛、便秘及停止排气等,症状可能反复发作或持续存在。
- 新生儿表现:若为儿童患者,可能出现胆汁性呕吐、腹胀,部分合并泌尿系统异常或产前巨膀胱等表现。
-
体征
- 腹部膨隆、压痛,肠鸣音极度减少或消失,但无机械性肠梗阻的典型体征(如肠扭转、肠套叠等)。
-
实验室检查
- 血常规:急性期白细胞升高,慢性期可能显示贫血或全血细胞减少。
- 血生化:白蛋白、血钙、血糖等指标异常。
- 其他检测:肌酸激酶、抗核抗体、甲状腺功能、肾上腺皮质功能等可能异常。
-
影像学检查
- 腹部X线/CT:显示肠道扩张、胀气及气液平面,但无机械性梗阻证据(如肠腔狭窄、占位病变)。
- 胃肠道压力测定:肠道压力降低或蠕动功能紊乱。
- 内镜检查:肠黏膜充血、水肿,肠腔宽大但无梗阻性病变。
-
组织病理学检查
- 确诊需依赖病理结果,表现为肌壁平滑肌纤维化、神经节细胞减少或缺如等特征性改变。
二、特殊人群诊断(儿童)
- 新生儿及婴幼儿:需症状持续至少2个月(先天性发病)或6个月(后天性发病),并排除先天性巨结肠、甲状腺功能减退等疾病。
- ESPGHAN诊断标准(儿童):
- 肠道神经肌肉功能异常(测压、组织病理学或转运异常);
- 反复或持续扩张的小肠肠袢伴气液平面;
- 相关遗传/代谢异常;
- 无法维持营养或生长需肠内/肠外支持。
三、鉴别诊断
需与机械性肠梗阻(如肠扭转、肠套叠)、先天性巨结肠、中毒性巨结肠等疾病相鉴别,关键通过影像学排除器质性梗阻。
总结
假性肠梗阻的诊断需排除机械性梗阻,并通过多学科评估(如消化内科、影像科、病理科)综合判断。儿童患者需注意发病年龄及遗传因素,及时进行营养支持和病因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