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NSIP)的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实验室检查,并排除其他间质性肺病。具体标准如下:
一、核心诊断标准
-
排除其他已知病因的间质性肺病
- 需排除结缔组织病、药物/环境因素、慢性过敏性肺炎、感染等引起的肺损伤。
-
典型临床表现
- 干咳、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活动后加重),部分伴发热、乏力或体重减轻。
- 听诊可闻及双肺底部爆裂音。
-
影像学特征(高分辨率CT, HRCT)
- 典型表现:双肺对称性分布的磨玻璃影、网格状阴影,以下肺为主;晚期可见牵拉性支气管扩张,蜂窝肺少见。
- 分布特点:病变沿支气管血管束分布,无明显胸膜下受累。
-
肺功能检查
- 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肺活量降低)。
- 弥散功能(DLCO)显著下降,提示气体交换障碍。
二、辅助诊断依据
-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分析
- 淋巴细胞比例增高,CD8⁺T细胞为主,CD4⁺/CD8⁺比例下降。
-
病理学检查(外科肺活检)
- 关键特征:肺泡间隔均匀增厚,伴慢性炎症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及轻中度纤维化,无特异性病理模式。
- 需多肺叶取样以提高准确性。
三、鉴别诊断要点
需与其他间质性肺炎(如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机化性肺炎/OP)区分:
- IPF:HRCT显示胸膜下蜂窝样变,病理以成纤维细胞灶和蜂窝肺为特征。
- OP:影像学以实变影为主,病理见肺泡腔内肉芽组织增生。
四、诊断流程建议
- 初步评估:病史采集(排除环境/药物暴露) + 临床表现 + HRCT。
- 实验室检查:自身抗体筛查(排除结缔组织病)、肺功能。
- 侵入性检查:HRCT不典型或诊断困难时,行BAL或肺活检。
通过多学科讨论(呼吸科、影像科、病理科)可提高诊断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