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肌阵挛性癫痫的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排除其他疾病,主要标准如下:
一、临床表现
- 肌阵挛发作特点:面部、躯干或肢体突发快速抽动,多为单一或重复动作,通常不伴意识障碍,可由声光、触觉等刺激诱发。
- 伴随发作类型:部分患儿可能合并失张力性发作、短暂意识障碍或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GTCS)。
- 年龄相关性:多见于婴幼儿或特定年龄段(如良性婴儿肌阵挛性癫痫好发于1-2岁)。
二、脑电图特征
- 异常放电模式:典型表现为弥漫性多棘-慢波、棘-慢波或快节律放电,前头部明显;发作间期可能出现光敏性异常放电。
- 发作期特征:肌阵挛发作时伴随同步的脑电活动异常(如棘慢波综合)。
三、辅助检查
- 影像学检查:头颅MRI/CT用于排除脑结构异常(如皮质发育障碍、肿瘤等)。
- 基因检测:部分类型(如婴儿严重肌阵挛性癫痫)需检测SCN1A等基因突变。
四、排除性诊断
需与屏气发作、睡眠肌阵挛、热性惊厥等非癫痫性发作鉴别,结合病史、脑电图及临床表现综合判断。
五、诊断流程示例
- 病史采集:包括家族史、出生史、既往脑损伤或感染史。
- 发作观察:记录发作频率、形式及诱因,必要时进行视频脑电图监测。
- 综合评估:结合脑电图、影像学及基因检测结果明确病因(症状性、隐源性或遗传性)。
注:Lennox-Gastaut综合征等特殊类型需根据年龄、脑电图特征(如慢棘-慢波)及多类型发作进一步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