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急性脂肪肝的诊断标准需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及影像学特征,具体如下:
一、临床表现
- 发病时间:多发生于妊娠晚期(平均孕35-36周)或产后,极少数见于妊娠中期。
- 消化道症状:早期表现为恶心、呕吐、上腹痛、乏力、厌食等非特异性症状,易被忽视。
- 黄疸及肝脏体征:进行性加重的黄疸(常无瘙痒),伴随肝脏缩小、肝区压痛或叩击痛。
- 多器官损害:病情进展迅速,可并发急性肾衰竭、凝血功能障碍、肝性脑病、低血糖等。
二、实验室检查
- 肝功能异常:
- 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轻中度升高(300-500 U/L,最高达1000 U/L)。
- 胆红素升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碱性磷酸酶(ALP)、谷氨酰转肽酶(GGT)升高。
- 出现“胆酶分离”现象(胆红素显著升高,转氨酶仅轻度升高)。
- 凝血功能异常:
- 血小板减少,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纤维蛋白原水平下降。
- 代谢及肾功能异常:
- 低血糖、低蛋白血症,血尿酸显著升高(可早于临床症状出现)。
- 血肌酐、尿素氮升高,提示肾功能损害。
- 血液学改变:
- 白细胞显著升高(≥15×10⁹/L),核左移。
三、影像学检查
- 超声检查:肝脏体积缩小,呈弥漫性回声增强(“亮肝”或“雪花状”),远场回声衰减。
- CT检查:肝实质密度普遍减低,严重者低于肝血管密度。
- MRI检查:对脂肪肝敏感,可辅助诊断。
四、排除其他疾病
需排除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自身免疫性肝病、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等其他原因引起的黄疸或肝功能异常。
注:上述标准需综合评估,早期诊断依赖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的结合,影像学检查可作为辅助手段,但存在假阴性可能。确诊后需立即终止妊娠并积极支持治疗,以改善母婴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