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湿泄泻的诊断标准可综合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体征进行判断,具体如下:
一、病因病机
- 外感寒湿:因受凉或气候潮湿导致寒湿侵袭脾胃,阻滞气机,脾阳受损。
- 饮食生冷:过量食用生冷食物或饮用冷水,损伤脾阳,运化水湿功能失常。
二、主症表现
- 大便特征
- 大便呈水样或稀糊状,色淡不臭,偶含未消化食物残渣。
- 排便次数显著增多,可达每日十余次。
- 腹痛腹胀
- 腹部隐痛或绞痛,以下腹部或脐周为主,排便后痛感可暂时缓解。
- 腹胀明显,进食后加重,伴肠鸣音亢进。
三、兼症与体征
- 全身症状
- 身体困重,四肢乏力,精神倦怠。
- 畏寒怕冷,可伴低热或无发热。
- 舌脉特征
- 舌质淡,舌苔白腻或薄白,可见齿痕。
- 脉象濡缓或沉细,提示湿邪内蕴。
四、鉴别诊断要点
- 与湿热泄泻区别:湿热泄泻粪便黄褐臭秽,肛门灼热,伴口渴烦热。
- 与食滞泄泻区别:食滞者泻下臭如败卵,嗳腐吞酸,腹胀拒按。
五、辅助诊断依据
- 饮食史:近期有生冷饮食或受凉史。
- 体质判断:小便清长、遇寒症状加重。
六、治疗原则
以散寒化湿、温中健脾为主,常用藿香正气散、平胃丸等方药。
注:临床需结合四诊合参,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如感染性腹泻)后辨证施治。若症状持续或加重(如脱水、高热),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