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宿主因素
患者通常存在免疫功能低下基础疾病,如:
- 控制不良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或高渗昏迷)
- 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或造血干细胞移植
- 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
- 严重烧伤、外伤或器官移植
二、临床表现
- 典型症状:持续高热(39℃以上)、咳嗽、咳痰(偶带血丝)、胸痛、呼吸困难,抗细菌治疗无效。
- 特征性表现:病情进展迅速,可出现坏死性肺炎、大咯血(发生率约30%)。
三、影像学特征
- 肺部CT:
- 进行性均质性肺叶/肺段实变伴空洞形成
- 毛玻璃样改变(提示间质性病变)
- 反晕轮征(特征性表现,对鉴别侵袭性肺曲霉病有意义)
- 多发结节(初次就诊发现10个以上结节提示诊断)
- 增强CT:可见血管破坏征象,提示大咯血风险。
四、病原学诊断(确诊依据)
- 直接镜检:
- 痰液、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或病变组织涂片,氢氧化钾湿片可见宽大(6-16μm)、无隔或极少分隔、近直角分支的菌丝。
- 组织病理学:
- 肺组织活检发现血管壁内菌丝浸润伴坏死,是诊断金标准。
- 培养与分子检测:
- 痰/支气管灌洗液培养阳性(但阳性率低)
- 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检测毛霉目真菌(对疑难病例有辅助诊断价值)。
五、诊断分级
- 确诊:病原学或组织病理学证据。
- 临床诊断:宿主因素+典型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微生物学证据(如痰培养阳性)。
- 拟诊:仅宿主因素+临床表现。
注意事项
- 需与细菌性肺炎、肺结核、侵袭性肺曲霉病等鉴别。
- 早期诊断结合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及时行支气管镜或CT引导下肺活检是关键。
(注:以上内容综合自[1,3,4,5,7,9,10](@r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