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临床特征
- 哮喘症状: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夜间呛咳、喘息、气促、胸闷,尤其在平卧位或饱食后加重,部分患者哮喘症状对常规支气管扩张剂(如茶碱类)反应不佳。
- 胃食管反流症状:多数患者伴有反酸、烧心、胸骨后疼痛、嗳气等消化道症状,少数患者可能仅表现为咽喉不适(如咽干、声嘶)而无明显消化道症状(称为“沉默型”胃食管反流)。
- 症状关联性:哮喘发作常与进食辛辣、油腻食物、饮酒或体位改变(如平躺)相关,嗳气后症状可能缓解。
二、辅助检查
- 胃镜检查:可直接观察食管黏膜损伤(如糜烂、溃疡)及贲门括约肌松弛情况,是诊断胃食管反流的直接证据。
- 24小时食管pH监测:通过便携式pH记录仪监测食管内酸反流频率和持续时间,是诊断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的“金标准”。
- 食管压力测定:评估食管括约肌压力(LES),若LES压<6mmHg提示易发生反流。
- 影像学检查:
- 胸部X线/CT:排除肺部器质性病变(如肺炎、肺脓肿)。
- 钡餐检查:观察食管蠕动功能及钡剂反流情况。
- 诱导痰细胞学检查: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提示中性粒细胞性炎症,区别于过敏性哮喘的嗜酸性粒细胞为主。
三、诊断性治疗(PPI试验)
对疑似病例,可给予标准剂量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20mg每日2次)治疗2-3个月。若症状显著改善或消失,提示胃食管反流为哮喘诱因。
四、排除性诊断
需排除其他可能引起类似症状的疾病,如过敏性哮喘、心源性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通过过敏原检测、肺功能检查等辅助鉴别。
总结
胃型哮喘的诊断需综合临床症状、反流相关检查及治疗反应,强调多学科协作(呼吸科、消化科)。若患者存在顽固性哮喘且合并胃食管反流症状,建议尽早完善相关检查以明确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