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础治疗
- 禁食与胃肠减压
立即禁食,通过胃肠减压减少胰液分泌,缓解腹胀和呕吐。 - 液体复苏与电解质平衡
快速补充血容量,纠正脱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必要时输注血浆或白蛋白。 - 营养支持
通过鼻胃管或肠外营养支持,维持营养状态,避免肠道菌群移位。
二、药物治疗
- 抑制胰酶活性
- 生长抑素(如奥曲肽)可减少胰液分泌,控制炎症反应。
- 蛋白酶抑制剂(如乌司他丁)可阻断胰酶激活,减轻组织损伤。
- 抗感染治疗
早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如头孢类、喹诺酮类)预防感染,必要时根据细菌培养调整方案。 - 对症治疗
- 镇痛:杜冷丁等强效镇痛药缓解剧烈腹痛。
- 器官功能支持:呼吸衰竭时需机械通气,肾衰竭时行血液透析。
三、手术治疗
- 手术指征
坏死组织继发感染、大出血、肠瘘或压迫邻近器官时需手术干预。 - 术式选择
- 开放手术:清除坏死组织并引流,适用于复杂病例。
- 微创技术(如VARD):通过腹腔镜清除坏死组织,创伤小、恢复快,尤其适用于胰周积液或脓肿。
四、并发症管理
- 急性呼吸衰竭
需气管插管或体外膜肺氧合(ECMO)支持。 - 急性肾损伤
采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 - 假性囊肿处理
无症状者可保守观察;感染或压迫症状明显时需穿刺引流或手术切除。
五、其他治疗
- 糖皮质激素:短期使用甲泼尼龙(40-80 mg/d)可减轻炎症反应,适用于休克、ARDS或中毒症状严重者。
- 内镜治疗:内镜下引流适用于早期胰周积液,避免手术创伤。
注意事项
- 重症监护:多数患者需在ICU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器官功能。
- 多学科协作:需消化内科、外科、重症医学科等多学科联合制定治疗方案。
提示: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病情凶险,死亡率较高,需尽早诊断并规范治疗。及时就医、严格遵医嘱是改善预后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