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诊断依据
-
临床表现
患者出生时可能无明显异常,但随年龄增长逐渐出现特征性表现:- 颅面及外观:头大、舟型头、鼻梁低平、眼距宽、唇厚、舌大、牙龈增生、牙齿稀疏等。
- 骨骼与关节:进行性骨骼发育不良(如胸腰椎后凸、肋骨飘带样改变)、关节僵硬(爪形手)、身材矮小。
- 多系统受累:
- 呼吸系统:反复呼吸道感染、睡眠呼吸暂停。
- 心血管系统:心脏瓣膜病(如二尖瓣关闭不全)、心力衰竭。
- 神经系统:智力发育落后(重型患儿1岁左右即出现)、脑积水、脊髓压迫。
- 其他:肝脾肿大、角膜混浊、听力下降等。
-
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
- IDUA酶活性检测:诊断金标准。通过外周血白细胞、皮肤成纤维细胞等检测,酶活性显著低于正常可确诊。需注意假性缺陷基因(如c.235G>A等)可能干扰结果,需结合其他检测。
- IDUA基因检测:采用Sanger测序或二代测序技术,发现致病突变(如c.236C>T、c.1037T>G)可确诊。
- 尿糖胺聚糖(GAGs)检测:尿中硫酸皮肤素和硫酸类肝素水平显著升高,可作为辅助诊断及治疗效果评估指标。
- 影像学检查:
- X线:肋骨飘带样、椎体鸟喙状改变、掌骨近端变尖等。
- 头颅CT/MRI:脑积水、脊髓受压等表现。
- 超声心动图:心脏瓣膜病变、心肌肥厚。
-
鉴别诊断
需与其他类型黏多糖贮积症(如MPSⅡ、Ⅳ型)及黏脂贮积症区分,主要依据酶活性检测和基因分析。
二、分型与预后
- 重型(Hurler综合征):1岁内发病,进展快,多于10岁内死亡,需早期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或酶替代治疗(ERT)。
- 中间型(Hurler-Scheie综合征):智力可能正常,需长期监测器官功能。
- 轻型(Scheie综合征):症状轻微,寿命相对较长。
三、诊断流程
- 初步筛查:根据典型临床表现(如面容粗陋、骨骼畸形)及家族史。
- 实验室验证:优先进行IDUA酶活性检测,若异常则进一步基因检测。
- 多学科评估:结合影像学、心肺功能等综合判断。
建议对疑似患儿尽早完善相关检查,以实现早诊早治,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