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肾淀粉样变性的诊断需结合组织病理学、临床表现及分型检查,具体标准如下:
一、核心诊断依据(组织病理学)
- 肾活检病理检查:
光镜下可见肾组织内无定形淀粉样物质沉积,刚果红染色呈砖红色,偏振光下呈苹果绿双折光现象。 - 免疫组化或质谱分析:
需进一步明确淀粉样蛋白类型(如AA型、AL型或遗传性淀粉样蛋白),通过特异性抗体染色或质谱技术鉴定。
二、临床表现支持
- 临床分期特征:
- 临床前期:无症状,仅肾活检可诊断,可持续5-6年。
- 蛋白尿期:以大量蛋白尿(低选择性)为首发表现,可伴镜下血尿,部分伴轻中度高血压。
- 肾病综合征期:表现为大量蛋白尿、低白蛋白血症及水肿,是主要临床特征。
- 肾衰竭期:肾病综合征后1-3年进展至尿毒症,伴肾功能快速恶化。
- 肾外表现:
如巨舌、肝脾肿大、直立性低血压、皮肤瘀斑等,提示全身淀粉样物质沉积。
三、分型诊断方法
- 实验室检查:
- 血/尿中检测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轻链(λ或κ链)支持AL型淀粉样变性。
- 血清β2微球蛋白升高与透析相关淀粉样变性相关。
- 基因检测:
遗传性淀粉样变性需通过基因检测明确突变(如家族性地中海热相关基因)。
四、排除继发性因素
需排查慢性感染(如骨髓炎、结核)、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恶性肿瘤等继发性淀粉样变性的诱因。
总结流程
疑似病例→肾活检病理确诊→分型检查(免疫组化/基因检测)→评估肾外表现及病因→排除继发因素。其中,组织病理学是诊断的“金标准”,临床表现及分型检查为重要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