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痹性肠梗阻的诊断需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综合判断,具体标准如下:
一、病史与诱因
- 腹部手术史:如近期接受过腹部手术,可能导致肠道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 感染或炎症:如腹膜炎、腹腔感染或全身性败血症等。
- 外伤或反射性刺激:胸腹部外伤、脊柱损伤或肾绞痛等神经反射性因素。
- 其他诱因:长期麻醉、电解质紊乱或腹膜后病变(如肿瘤、出血)。
二、典型临床表现
-
症状
- 腹胀:全腹均匀膨隆,呈持续性胀痛,无阵发性绞痛。
- 停止排气排便:肠道蠕动减弱或消失,导致内容物无法排出。
- 呕吐:早期为胃内容物,后期可能出现胆汁样物,但无粪臭味。
-
体征
- 腹部触诊:轻度压痛,无固定包块;若并发绞窄性肠梗阻,可出现腹膜刺激征。
- 肠鸣音:明显减弱或完全消失(听诊1分钟无肠鸣音)。
- 叩诊与视诊:全腹鼓音,移动性浊音阴性(若合并腹腔积液则为阳性)。
三、影像学检查
-
腹部X线平片
- 显示胃、小肠及结肠广泛充气扩张,以结肠显著,可见多个液平面。
- 立位片可见阶梯状液平,无机械性肠梗阻的“鱼骨刺征”。
-
腹部CT
- 肠管均匀扩张伴液气平面,肠壁无增厚或血运障碍表现。
- 可排除机械性梗阻(如肿瘤、粘连)或其他腹腔病变。
四、实验室检查
- 血常规:白细胞升高提示感染可能。
- 电解质:低钾、低钠等电解质紊乱常见。
- 血气分析:评估酸碱平衡状态。
五、鉴别诊断要点
- 排除机械性肠梗阻:无阵发性绞痛、肠型或蠕动波,影像学无肠腔狭窄或占位。
- 与假性肠梗阻区分:后者多为慢性病程,需结合病史及病理检查。
六、诊断流程
- 初步评估:根据病史、症状及体征初步怀疑麻痹性肠梗阻。
- 影像学确诊:通过X线或CT明确肠道扩张及液平特征。
- 实验室辅助:结合血生化及感染指标调整治疗方案。
附注
- 胃肠造影:碘剂造影可辅助判断肠道动力,若3~6小时仍滞留胃或上段小肠,提示麻痹性梗阻。
- 动态观察:需监测肠鸣音恢复情况及腹胀是否缓解,以评估疗效。
通过上述多维度评估,可明确麻痹性肠梗阻的诊断并指导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