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伤寒是由副伤寒甲、乙、丙三种沙门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污染的食物和水源传播。其临床表现与伤寒相似,但病情通常较轻,病程也较短。副伤寒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西医治疗
-
一般治疗
- 隔离治疗:患者需要隔离治疗,卧床休息,注意身体体征变化,预防其他感染。
- 饮食:给予高热量、营养充分、易消化的饮食,补充必要的维生素。
-
对症治疗
- 退热:高热时可应用退热药。
- 镇静:出现兴奋狂躁症状时应用镇静剂。
- 便秘治疗:采用生理盐水灌肠治疗便秘。
- 腹胀腹泻:调节饮食改善腹胀腹泻症状,如减少牛奶及糖类缓解腹胀,少糖少脂肪缓解腹泻。
-
病原治疗
- 抗生素:主要应用喹诺酮类或第三代头孢菌素治疗。
- 非耐药菌株感染:可选用氯霉素、阿莫西林、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复方磺胺甲噁唑)、丁胺卡那霉素、氨苄青霉素、氟啶酸等。
- 耐药菌株感染:可选用喹诺酮类、氨苄青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氟啶酸或氟秦酸、头孢曲松、头孢哌酮、头孢他啶等。
- 抗生素:主要应用喹诺酮类或第三代头孢菌素治疗。
-
慢性带菌者的治疗
- 喹诺酮类:如氧氟沙星等,用药后胆汁中的浓度高,可用于治疗慢性带菌者。
- 氨苄西林和丙磺舒联合用药:氨苄西林3~6g/d,丙磺舒1~1.5g/d,分次口服,疗程4~6周以上。
- 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2片/次,2次/d,疗程1~3个月,有一定效果。
-
并发症的治疗
- 化脓性病灶:如发现脓肿已经形成,可行外科手术排脓并加强抗菌治疗。
- 中毒性心肌炎、中毒性肝炎、胆囊炎、肺炎:一般对症治疗。
- 肠出血、肠穿孔:加强抗感染、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采取流质饮食。症状严重者应选择手术治疗。
- 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控制感染,可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肝素、右旋糖酐40静脉滴注,严重者可通过透析治疗。
中医治疗
中医治疗副伤寒主要根据病情发展按卫、气营、血辨证施治。
-
中药方剂
- 八解散:调和脾胃、解表散寒、清热解毒。
- 白术汤:温中散寒、健脾止泻。
- 八石散:清热解毒、平肝潜阳。
- 知母汤:清热解毒、滋阴润燥。
-
针灸治疗
- 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中脘、神阙、关元等。
-
日常保养
- 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生冷、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
- 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预防措施
- 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接触患者的排泄物。
- 避免密切接触:避免与患者密切接触。
- 接种疫苗:接种副伤寒疫苗。
- 食品安全: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确保食品卫生,防止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副伤寒的治疗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同时患者应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与他人密切接触,防止交叉感染。孕妇、儿童、老人等特殊人群感染副伤寒后,应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